一个人站在了山巅,告诉别人他看到了一片汪洋,风景美不胜收。
而另一个人只走到了半山腰,告诉别人没有景色,只有满目的荒凉。
位置决定了层次,也决定了看问题的角度。
庄子曰: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位置不同,无法相互理解,所以不必解释。
村上春树说: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
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他们的认识和感受也会各不相同。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在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对母子。
儿子是一家大企业的厂长,妈妈是从农村来的老太太。
小区的居民发现,厂长的妈妈每天都围着那几个垃圾箱转,总是在里面拣一些破烂回去。
于是大家聚在一起就开始议论,谴责这大厂长一点也不孝顺自己的妈,让老太太这么大岁数了还捡垃圾度日。
这话自然也传进了这位厂长的耳朵里,但从未见他和大家解释什么。
后来从厂长的亲戚口中得知,在乡下干惯了农活的老太太,一没有事干就坐在家里发呆,只有在捡垃圾时才变得心情愉快,厂长是为了让老太太有“事”干,不至于憋出病来,才顺着老太太的。
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不同,看问题的方法也只会按照自己的角度,有时候,解释只会让人误解为申辩,还不如保持沉默。
而且,处境不一样的人,即使再解释,也未必能感同身受。
河南有一位14岁的小姑娘,选择吞药自杀了。
面对着媒体的镜头,她残疾的父亲留下了眼泪。
他自责地说:“我们家太穷了,三个孩子只有一部手机上网课,二女儿吃药自杀了。”
此事在网上引起一片热议,很多人对此很不理解:
“现在还有人会因为一部手机而去自杀?”
“小姑娘这么年轻,怎么就不知道珍惜生命呢?手机比生命还重要吗?”
梵高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别人的人生你没有经历过,所以你永远不会感同身受。
就如同晋朝的那位皇帝,在得知老百姓被活活饿死时,会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可笑话一样。
你没穷过苦过,就别问我何不食肉糜;没哭过绝望过,就别问我为何做这样的选择。
有一种生活的真相就是:位置不同,感受有别,处境不同,解释不清。
所以有时不解释就是最好的解释。
有人说: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上的差别。
认知不同,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永远不会在同一个频道上。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辆电瓶车和一台宾利车发生了剐碰。
交警调出了现场的监控录像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电瓶车随意变道才造成的事故,所以电瓶车应负全责。
本来责任划分得很清楚了,宾利车主甚至还表示他愿意走保险,自己承担宾利车的后续修理费用。
可电瓶车车主却不干了,还倒打一耙让宾利车主也要赔偿他电瓶车的修理费,给出的理由竟然是:你是有钱人,不差这点钱。
并且还对执法交警冷嘲热讽:“你们就是嫌贫爱富,偏袒有钱人!”
有人说:和不同认知的人争辩,就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不同的认知,不同的理解层面,沟通起来真的很费力,往往很难达成共识。
郭德纲就曾说过:有的人觉得相声陶冶情操,有的人觉得相声太俗,人各有志,不可强求。
所以,有同行指责他的相声只顾着搞笑,一点品味也没有时,他也不反驳,只是笑着说:“先搞笑吧,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
《秒速五厘米》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我们仰望同一片天空,却看着不同的地方。
这世界本来就是不同差异的个体的混杂,层次的不同决定着思维的纬度也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你即使再用尽全力解释,他也未必能和你的观念达成一致。
睿智的人都应该懂得:认知不同,无须解释。
有人总结出一点:不懂你的人真的不必解释。
就像乔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的那样:
“你想解释的话,要给想听的人才有用,而很多人是不想听的,所以你说是没有用的。”
所以,有时不解释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首先,你要分清有没有必要解释:
不同经历和境遇的人,你再解释,他也未必能理解你。
在认知上有偏差的人,你解释再多,他也不可能认可你。
再者,你要分清值不值得解释:
罗永浩曾开玩笑似地说:“你只用给两种人解释,一是法院的人,不解释会出事;二是真正的亲朋挚友,不解释他们会伤心。”
余下的泛泛之交、点头朋友,就不需要解释。
《生活在别处》中这样写道:“把自己交给别人的眼光去评判,才正是产生不安和怀疑的根源。”
真正的智者,群处时守嘴,独处时守心。
与其费力地向别人解释自己,不如学会沉默,不动声色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人生苦短,何必执于对错,难为自己,只要心中月朗风清,又何需向别人解释!
作者 | 艾秒针,十点签约作者。
图片 | 视觉中国
本文来自尔容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2064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