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上见到当下热门女诗人余秀华的于2009年开始诗歌写作,五年后在国家级诗歌刊物上发表作品。只有高中学历的她天生口齿不清,行动不利索,但她心里清楚,写诗歌对她来说就是一种可以倾诉己心于笔端的方式。她是一位勤奋的诗人,用五年时间能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这中间应该花费了不少心血。天才出于勤奋,诗人也是。一年后余秀华就出版了个人诗集。可见诗人读书、学习、写作时的用功之殷勤。
时至今日余秀华仍然是勤耕不辍,常有新诗作品见著于个人媒体平台。诗歌是人类咏怀、遣兴、抒情,着重于审美艺术性的语言文字。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讲:“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这说明在古诗歌创作前是需要人勤读书,多思考悟道的,否则人们的创作就达不到诗歌艺术应有的特质和精深度,这也适用于现代诗。
然而这就避免不了一个问题,同样是一个诗人的作品,水平泛泛之作远多于这个诗人的代表作或精品之作。余秀华的诗也是这样的。有的读着耐品一些,有的感觉普通一些。
她的诗歌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多变的面貌,作品质量总体还是不错的。其中的精品也有多首,但并非每篇都是精品。比如前几天她发表的两首关于新年的诗作一首题为《关于2022年》,另一首题为《新的一年,致2022》。
前一首在思想感情的境界上要比后一首要好些,在语言篇幅上要更短小精悍、生动些。在技巧上,前者多使用比喻手法,让人读后明朗净心,积极向上,能感觉到未来可期;后者多使用象征的手法,整首诗读起来比较朦胧晦涩,虽然在精神境界上比较通透,但给人一种沉郁、低落、彷徨之感。
白马君在前期文章中已经写过《关于2022年》的欣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余秀华的这首《新的一年,致2022》。
《新的一年,致2022》
必定会生出新的幸福和苦楚
沉溺于酒的人还是大梦不醒
沉溺于爱的人亦如此
陈旧的人被一步步拉进一个新轮回
春秋的模样早已见过
但是河流的水是新鲜的
鱼群是新鲜的
我的身体里早已装满了蛊惑
鱼群一会是白的,一会是黑的
新农村建好后
炊烟都被收进了抽油烟机
飘在半空的是我
能说什么呢,新的一年
不过用一半醉酒,一半思念
这样的情景重复了一年又一年
如果说在2022年
它不过是让一颗苍老的心
适时地葱郁了一次
2021年12月17日
余秀华这首诗采用了三行一节的分节方式,共有5节。第1节写自己对新年生活体验的预言或判断。第一行诗以“必定”来强调的语气那么肯定,这得益于个人自信和直觉,以及她对过往生活的总结。其实每个人几乎都有这样的体会,关于醉酒,关于在爱中沉迷,关于幸福和痛苦,这些都是相互牵扯的,也是人们生活中的诗意。世事一场大梦,福与苦尽在其中。这一节诗开端突兀,发人自省,有警策的味道。三行诗浅显明了,如格言一般。
第二节诗也不难懂。“陈旧的人”意谓年龄大的人。人生就是一步步走向坟墓的过程。诗人因看穿这个过程而显得空明,仿佛她已经历数个轮回,或在轮回之外一般。春秋是什么模样呢?是春花秋月,是冷暖百态。用古诗词的举例即是“看惯秋月春风”,年少年长时如此,2022年里依旧如此。第三行一转折,则显得令人好奇:“但是河流的水是新鲜的”。这是轮回路上的奈河水吗?是人间的江河水吗?还是在说川流不息的时光长河?流水不腐,永远新鲜。河水的象征不言而喻。
一首诗用一个以上的事物来暗示或折射现实中的某种人事,令二者在实质上有一定的关联,以此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状态。这便是现代诗歌里象征主义体系。余秀华这首《新的一年,致2022》即是如此。第二节里的“河流”象征着当下时光的新鲜感,第三节便又以“鱼群”来象征时光里的过客、人性或事物。
其实在生活中,善于悟道的人们也常有困惑,比如佛门高僧,道家道士,常为一个问题而闭关参悟。虽然诗人余秀华到目前为止活得也很通透,但正如这首诗的第1行所写的“必定会生出新的幸福和苦楚”,至少这就是她对2022年中会产生的迷惑的一种深省。因此第3节的第2句正是描述这种状况:我的身体里早已经装满了蛊惑。
鱼群一会儿是白的,一会儿是黑的。一些人事和人性往往具有两面性或者是多面性,比如真假,美丑,善恶,虚实……黑与白也是。这些算是哲学的辩证道理。诗人在这一节里运用了象征主义体系,令读者觉得她好像在呓语一般。但人事的这些两极状态在新的一年里仍然继续存在。这就是诗人要表达的含义之一。
诗的第4节回到现实。当下乡村的巨变令前辈人不敢想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而生活压力也大了。以前的瓦房和烟囱正在消逝的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乡村美景之一的炊烟也正在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能改善卫生的抽油烟机。诗人生长于乡村,对自己曾经烧火做饭的时光缅怀无限。当下的安逸和幸福反而令他产生了一些虚无缥缈的孤寂感和失落感。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一节的最后一句写得很灵动。像这种句子在余秀华的其他视频中时有体现。比如在《与李安源同游明孝陵》中的头三行诗“又一片梧桐叶旋转着飘下,在这晴朗的上午 / 我还轻轻地悬挂在枝头,身体里 / 有清晰的脉络”,等等。
第5节和第6节透露出诗人对世事循环往复的枯燥单调之意。古诗中有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的是人事变化无常,是一种悲哀。而余秀华在这两节诗里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轻微的厌世感。这与第2节和第3节里所表达的新鲜感形成对立。她用两次“不过”来强调了这一感觉。
纵观余秋华这首诗虽然抒发出的是真情实感,前几节在诗歌技巧的运用上也比较娴熟老道,每一节都紧紧围绕着主题《新的一年,致2022》来写,思想鲜明。但在最后两节有消极的意味,而中间三节的诗意比较隐晦,所以说与第1首《关于2022年》在意境上要逊色。
试读:“祝福在时代的雾霾之外 / 我们对视的眼眸里 / 依旧有圆月升起”(《关于2022年》),和“如果说在2022年 / 它不过是让一颗苍老的心 / 适时地葱郁了一次”(《新的一年,致2022》)。同样是诗的结句,一对比,就看得出哪一个更胜一筹了。不过它也不失为一首成功的作品,因而让读懂的诗友比较喜欢。
学诗之路是个多思多写多练的漫长过程,哪怕是著名诗人,仍然会穷其一生无止境地去追求诗歌的艺术。余秀华正是这一类诗人。
清朝袁枚在三十二则《续诗品》里的第三则《博习》篇写道:“万卷山积,一篇吟成。诗之与书,有情无情。钟鼓非乐,舍之何鸣。易牙善烹,先羞百牲。不从糟粕,难得精英。曰不关学,终非正声。”随园老人阐述得很精辟,尤其在糟粕之作和精品之作关系的论述上很独到。纵观古今中外名家诗人的所有作品, 莫不如此。
因此白马君觉得,在网络上读到很多朋友们的诗歌作品后,纵然差强人意,我们也不用随便讥笑人。对读者来说,能感受到与作者同频的情感体验就会很欣赏作者。作者能做到使用诗歌的技巧抒发出自己的真情与心境就行,作品的优劣完全可以交给读者和时间检验。余秀华的诗同样也会交给这二者鉴别。
关于余秀华这两首诗,诗友们认为哪一首更好呢?欢迎讨论交流。
本文来自时光斑驳旧街角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970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