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名(书斋名字集锦)

文/王文昌

杂谈|三座塔里闻“知止”

闲暇之时,好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突然从《姑妄听之(一)》中看到家乡消息,是为意外之喜。

老家辽西朝阳,唐称营州,至清乾隆朝,始置“三座塔厅”。三座塔者,南塔、北塔、东塔,前两塔俱在,东塔已失,唯有基座留在朝阳城里关帝庙内,所以家乡在清乾隆朝又称“三座塔”。

当时三座塔的巡检(负责社会治安)姓金,是裘文达的女婿,他给纪昀讲了一个故事,纪昀便把它记在了《阅微草堂笔记》中:有砍柴人在山中遇虎,十分恐惧,逃到石穴之中,老虎随即追到石穴里。石洞弯弯曲曲一直向前延伸,樵夫一点一点地往里面躲。洞渐渐变窄,老虎无法深入,可它一心要吃樵夫,便硬往里钻。危急之中,樵夫见旁边一个小洞,仅能容身,便像蛇似地爬了进去。不料爬了几步,忽然看见了光亮,竟然出了洞口。他赶紧弄来几块大石头,塞住了老虎的退路,在两头堆积柴草焚烧。老虎被熏,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便死了。故事结尾,纪昀感叹:“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也许纪昀是为了说明一个“知止”的道理,也许他真的听到金巡检讲过这样的故事,于我来说,能从纪昀的笔记中见到家乡的前身“三座塔”,也属喜出望外的事情了。

“知止”是人生的大智慧,知止方能不殆。《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留有余地就要适时止步。“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进退维谷之际,悔之晚矣!纪昀记述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势不可倚尽,福不可享尽”。做事留一点余地就会变得圆满,感情留一点余地就会意味深远,说话留一点余地就会余味犹存,兴致留一点余地就会增加情趣,才华留一点余地就会神韵饱满。“十分聪明用七分,留将三分与儿孙。若将聪明都使尽,远在儿孙近在身。”七分即是知止,三分即是余地,如此自可游刃有余,绵绵不尽。

曾国藩一生信奉“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境界,书斋即名“求缺斋”。打下天京(今南京)之后,曾国藩立即着手办三件事:一是盖贡院,当年就举行考试,提拔江南人士;二是建造南京旗兵营房,请北京的闲散旗兵南来驻防;三是裁撤湘军4万人,以示自己并不是在谋取权势。两年后,五十五岁的曾国藩又上疏请求辞去一切职务,撤销爵位,提前退休。直到朝廷下旨“不准再辞”方罢。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之时,他仍选择退让,将之归功于咸丰皇帝和当时的皇太后、小皇帝。“功成身退,天之道”,曾国藩立大功而不居,处高位而不骄,有福而不享,手握重权而不滥用,谦而又谦,退而又退,以知止的智慧成为善始善终、功德圆满的名臣。

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一生执着于登顶珠峰的梦想。在2016年的一次攀登中,他在抵达距顶峰94米的高度时,却选择了下撤。圆梦登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能蛮干,要保持头脑的清醒,要考虑突变的天气,要考虑向导的安危。2018年5月,夏伯渝第五次挑战梦想之巅,终于成功登顶珠峰,实现了坚守43年的梦想,同时也创造了残障人士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纪录。夏伯渝的成功在于进退有度,懂得把握限度、拿捏分寸。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酩酊,可能便成恶境,美好变成了丑陋和凋零。一则故事,见家乡影子,见道理深刻,看来,《阅微草堂笔记》还得认真地读下去,也许不经意间就会有意外的发现。

本文来自季末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5353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