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原文)

文/枫少

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原文)

2008年,汶川地震后,余秋雨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日志《含泪劝告请愿灾民》,文中的主要意思是劝告一些失去孩子的家长暂时别去追究学校的豆腐渣建筑工程,以免被“反华媒体”利用,还用“识大体、明大理”、“主人的身份”这些词套在家长身上,这篇日志一传开,瞬间触发了众怒,网上骂声一片。

中国著名画家陈丹青在一次采访中也发出指责:

“你看余秋雨,他和我完全不是一种类型的人,他是官员,是文化学者,还是个散文作家,他的影响力是十分大的,但是我提的问题他从来不提。他不会提出尖锐的批评和立场。据我知道的,就是在大地震中,他居然劝他人不要去闹,这个是当地官员和地方警察所要去管的事情,你一个文学作者,含着眼泪去劝大家不要去闹,这样非常无耻,这让我对他最后的一点尊敬都消失殆尽了。”

这个事件发生后,余秋雨也多了外号:“余含泪”。很多人都觉得余秋雨的三观不正、人品有问题,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典型的“作死”。

但是,如果因为这件事情,就否定了余秋雨对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那也说不过去。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申公豹就曾说过一句话:

“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

虽然余的三观、人品有待考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全盘否定他对弘扬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

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曾说: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余秋雨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有多大,他的作品就是最有力的实证:《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何谓文化》、《君子之道》。这些作品让全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他在探寻中华文化的道路上禹禹前行,在弘扬中国文化这件事上作出了极大贡献。

白先勇说: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华人社区的读书会读得最多的作品。他创造了中华文化在当代世界罕见的向心力奇迹,我们应该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贾平凹也说:

“余秋雨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就连金庸也曾发出感慨: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提起余秋雨,单是那份孤身探访各处文化遗迹的勇气就值得国人尊敬。1989年至1991年间,余秋雨婉拒了几个升任省部级职位的征询,并向国家文化部递交辞去院长职务的报告。这份辞职报告先后递交了23次,终于在1991年7月获准。

余秋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后,孤身一人开始了文化考察之旅,从西北高原开始起步,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

他在考察途中所著的文化散文集《文化苦旅》一问世,很快就风靡全球,被称为“印刷量最大的现代华文文学书籍”。这部作品的问世,直接提升了他在国际间的影响力,让他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华文作家之一。

《文化苦旅》这本书总共收录了26篇散文,足迹遍布国内外,感悟穿透古今。余秋雨在这本书中,并非简单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景抒情,而是横跨时空、再访历史,用身心跋涉冲击心灵,才得出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以笔墨为媒介,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发声。

他在写到敦煌文物被匈牙利人斯坦因一箱一箱运走时,绝望的笔墨中透露着不甘和凄凉:

“斯坦因终于取得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打包装箱就整整花了七天时间。最后打成了二十九个大木箱,原先带来的那些骆驼和马匹不够用了,又雇来了五辆大车,每辆都拴上三匹马来拉。

那是一个黄昏,车队启动了。王圆箓站在路边恭敬相送……斯坦因向他招过手,抬起头来看看天色。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在他笔下,我们得知敦煌那二十九箱稀世文物,在王圆箓的售卖下,仅仅换来了三十英镑,如今,这些文物还被留在异国他乡。

他在写到渤海国遗址时,颤抖的笔墨中带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历史很漠然,在多数情况下不讲曲直,不讲感情。比历史更漠然的是自然,这几个老人去担柴的地方,正是一个火山口。面对火山口,时间的尺度更惊人了。相比之下,朝代的更迭以百年计,火山的动静以万年计。

其实,火山口也是一个废井。它的冷眼,连地球都不寒而栗。

当然,这超出了那几个流放学者的知识范围。”

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就是文采出众。

他在写喜马拉雅山的时候说道:

“我头顶的喜马拉雅山,以极端的地理高度给了我一种思维高度。它让我一再移位,设想着它俯视世界的清冷目光。在它的目光里,人类的出现,文明的构成,都是在最近很短时间里发生的小事。它的记忆,无边无涯,绝大多数与人类无关。”

在他笔下,所有的文化胜地都活了过来,它们有的张扬、有的沉默、有的高冷、有的和善,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诉说它们自己的故事和姿态。

余秋雨的文采在庞大的文化信息流中,只是一味调料,初读可能会惊叹于他的文笔,细品之后,你会发现,他笔下的态度更值得我们深思。

在写到极端主义冲突时,他说:

“大家都拒绝理性,拒绝反思,有时看起来似乎出现了理性与反思,其实都只是斗争策略。这样,每一方都被自己绑上了‘精神盔甲’,表面上强大而勇敢,实质上狭隘而气闷。更麻烦的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的人群,是无法照料好生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结果都因生态沦落而失去真正的个体尊严。”

在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与各种后起文明的厮杀当中,他开始溯源,将矛头对准了极端主义,让读者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战有多残酷、集聚了多少仇恨,从而唤醒世人重新关注文明的共存问题。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弘扬中国文化、传诵世界文明的极力之作,文学价值很高,不管是品读文采、还是增长见识,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余光中说: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抛开“余含泪”事件不谈,再来看看他的散文,我们必须承认他为弘扬中国文化所做出的贡献。

除了镌刻在读者心底的文化血迹,余秋雨费尽心思写下的这些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我们也该放下心中的成见和评判,让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之声继续传承下去。

正如余秋雨在《文化苦旅》新版小叙中写的那句话: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xiè),以此为归。”

这是余秋雨踏上文化苦旅的心境与决心,也是每一位中华子民的责任与使命。

本期好书推荐:《文化苦旅》

抛开成见阅此书,相信你会在这场文化苦旅中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在余秋雨的文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字审美品位,满载而归!

正在寻找好书的朋友,可以下方自行下单:

-END-

我是枫少,90后荐书达人,展天联盟优质职场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获奖者,关注我,遇见更多好书 | ??~~

本文来自从筠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3342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