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五级贵族头是我们周朝分封时设置的爵位名称。周朝与自秦以降的历朝历代不一样,它并非中央集权制,而是真正的“封建制度”。类似于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那么欧洲的贵族等级为什么这么巧也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这些等级。难道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
当然并不是,这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直接套用了我国的爵位称呼而已。
为什么翻译的时候,不把温莎公爵叫做【英爱德华公】呢?因为DUKE在英语里是个独立称谓,翻译成公爵大人比较符合原意。
我们没有把齐桓公叫【小白侯爵】是因为我们没这个称呼习惯。齐桓公是侯爵,桓侯,称公是因为他掌管着一个公国。
现在就来给大家讲讲,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第1级
头衔:皇帝(Emperor)
领地:帝国(Empire)
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就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 。
伏尔泰那个时候神罗离去世已经不远了,作为敌对邻国这么说没什么问题。(精罗震怒)
尽管如此,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
查理五世(Charles V,1500年2月24日—1558年9月21日)
第2级
头衔:王爵(King)
领地:王国(Kingdom)
“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比如神圣罗马帝国对“法兰西王国”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弗朗索瓦一世 (法语:Fran?ois I,1494年9月12日-1547年3月31日)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当然,也有些历史上的“王国”变成了现代国家里的一部分,比如曾经的“西西里王国”,现在是意大利的南部地区。
第3级
头衔:公爵(Duke)
领地:公国(Duchy)
“公爵”(Duke)这个称呼大家应该也很熟悉,它的出镜率很高。“Duke”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Dux”,意思是“领导者”,可见“公爵”依然是个“高级领导干部”头衔。
“公爵”通常是“国王”册封的,需要向自己的国王效忠。比如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就是从自己的父亲、法国国王“好人约翰”那里获得了公爵的爵位。
大胆的查理(法语:Charles le Téméraire,1433年11月10日-1477年1月5日)
“公爵”的领地通常被称为“公国”(Ducky),它的分量差不多相当于现代欧洲国家里的省或一个袖珍国。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安道尔,他们的全称就是“摩纳哥公国”、“安道尔公国”。
现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了,摩纳哥和安道尔这两个公国并不叫“Duchy”,而是叫“Principality”。因为他们的君主不是“公爵”(Duke),而是“亲王”(Prince)。
至于“亲王”(Prince)是什么,这个概念很复杂很宽泛,在地位上他有的时候比公爵厉害一点,有的时候比公爵差劲一点。简单粗暴地讲,他就是一个和公爵不相上下的头衔,通常册封给王室的近亲。所以亲王的领地也被我们翻译成“公国”,而不是什么“亲王国”。
恶心的事情还没有完,“公爵”这个头衔还有个变种叫“大公”(Grand Duke)。它比公爵还要高半级,相当于2.5级头衔。今天的卢森堡全称就是“卢森堡大公国”,他们的元首就是“大公”。
“大公”里还有一种叫作“Archduke”,比“Grand Duke”还要厉害一点。总之,公爵的“变种”很多,不想虐待自己的话简单了解即可。
第4级
头衔:侯爵(Marquess)
领地:侯国(Marquisate)
“侯爵” (Marquess)在欧洲历史上并不太常见,所以我们就简单提一下。“Marquess”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Marca”,意思是“边境”。所以“侯爵”这个头衔有“边境辖区领导人”的意思。
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在边境地区分封过一些侯爵领地,比如“巴登侯国”、“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但很快这些地区就升级为了“公国”和“大公国”。
第5级
头衔:伯爵(Count、Earl)
领地:伯国(County)
相比于“侯爵”,“伯爵”(Count)在欧洲更加常见一些。“Count”这个词源自于拉丁语的“Comes”,意思是“伙伴”,听上去感觉就有点不那么“上档次”了。作为君主的“小伙伴儿”,“伯爵”通常能获得相当于一个“直辖市”或者小型省面积的封地。
英国的“伯爵”比较特殊,他们的名称是另一个词“Earl”,但级别和“Count”差不多。
虽然我们把“伯爵”的领地称作“伯国”(County),比如“安茹伯国”、“佛兰德斯伯国”,但事实上,从公爵往下的贵族头衔就不大具有“国家君主”的性质了,他们通常都是“国王”或“公爵”的附庸。在现代的欧洲国家里,已经没有“伯国”这种名称的国家存在。
第6级
头衔:子爵(Viscount)
领地:子国(Viscounty)
“子爵”(Viscount)听上去有点生疏,在历史上也不太多见。“Viscount”一词源自拉丁语的“Vicecomes”,意思是“副伙伴”,也就是“伯爵的副手”,可见地位上的附属关系已经很明显了。
绝大部分欧洲语言中,“子爵”都可以翻译为“副伯爵”。
“子爵”的主要职责是帮助“伯爵”管理封地内的司法和财政事务,
既然你需要别人给你干活,你总得给别人报酬吧,而封建制度中,贵族们普遍能接受的报酬,就是土地。
所以,子爵们也是有封地的。虽然可以照例将其翻译为“子国”(Viscounty),但是这种领地基本上就是一个小城镇的规模。
第7级
头衔:男爵(Baron)
领地:男国(Barony)
“男爵”(Baron)比“子爵”常见一些,读起来也更顺口。“Baron”这个词源于拉丁语“Baro”,意思是“战士、佣兵”,感觉上就已经很接地气了。男爵的领地按理说也可以翻译为“男国”(Barony),不过这种叫法基本不会出现,因为男爵的领地通常就是一个城堡的规模。
在“男爵”下面,还有一个低半级的“从男爵”(Baronet)封号,属于“男爵”中的“低配版”。
第8级
头衔:骑士(Knight)
骑士(Knight)可以算是入门级的贵族头衔,“Knight”这个词在古日耳曼语中的意思是“男孩、仆人”。
骑士通常是不能世袭的,而且也很少能得到封地。即使有封地,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庄园”(Manor),属于封地中最小的单元。可以用来种花种草,或者搞个烧烤派对什么的。
在骑士之后,比如英国还有“勋爵”( lord)这一头衔,其实勋爵并不是一等爵位,相反他是对贵族的一种尊称,在英国除了公爵以外的其他各等级贵族都可以被叫做lord,不但有爵位的人可以被叫做lord。贵族们还没有继承爵位的长子,和根本没机会继承爵位的小儿子们也可以被叫做lord。而我国把lord翻译成勋爵本意是“名誉的爵位”这个意思,但是因为时间久远就让很多人觉得勋爵也是一种爵位。
当然,封建爵位的高低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较重要的是时间因素,通常一个承袭了几百年的伯爵要比刚刚册封的公爵更受人尊敬。
其实欧洲的爵位,乱得一塌糊涂。同一国家的不同等级,起源不同时代。有些国家某个等级是从外国引进的。有些爵位是国王发明出来卖钱的。比如历史上还出现过“伯爵”的变种,叫作“Archcount”。虽然有点搞笑,但看上去也只能翻译成“大伯”。
最后
一般来说,世界史上,常规的传统皇冠分布在这些地区:
东亚两顶:中国皇帝;日本天皇(存疑)。
南亚一顶:印度的萨姆拉特与玛哈拉嘉,与后期莫卧儿的沙阿
波斯一顶:波斯沙阿
阿拉伯世界一顶:哈里发
东欧一顶:东罗马帝国皇帝传承到俄罗斯沙皇
西欧两顶:罗马皇帝传承到法兰克皇帝传承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传承到奥地利皇帝;罗马教皇
西苏丹一顶:加纳-马里-桑海的传承
埃塞俄比亚一顶:阿克苏姆与阿比西尼亚的尼格斯
南部非洲一顶:津巴布韦莫诺姆塔帕
墨西哥一顶:阿兹特克休特拉头尼到墨西哥皇帝
南美一顶:印加到巴西皇帝
总共13顶皇冠分布在世界,等待小伙伴们去挖掘。(那些自立的皇冠不算,比如韩国皇帝)
本文来自韵熙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290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