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海帆
(5):胡家–浙江上虞的荣光
“一九四二年二月四日清晨,我们难民船(一只破旧的小电船)载着二十八个男女老少难民,悄悄从新加坡开行了。达夫和我各人只带了两个手提箱。达夫在一星期前已把他的儿子郁飞托朋友带回国去。剩下在新加坡的一屋子书籍也送给了朋友。当我们的船正驶出新加坡港口时,敌人大编队的轰炸机已经袭来,隐约听到新加坡市内响着警报。接着是一片爆炸声。当时有一架敌机掠过我们头上,但因为我们的船太小了,侥幸没有成为敌机的目标。一小时后,遥望新加坡,只见三缕浓烟向天空直冒,我们算是离开危险区域了。大家默然无言,心中却在默念着‘别矣!新加坡,什么时候才和你再见呢?’”
以上一段文字摘自胡愈之在1946年8月24日于新加坡撰写的《郁达夫的流亡及失踪》一文,当时写此文的主要目的是向全国文艺协会报告有关郁达夫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具体情况。
这段时间,胡愈之基本上和郁达夫都在一起,从新加坡到印度尼西亚,从石叻班让到苏门答腊,从巴东公务到郁达夫失踪。
1944年郁达夫与儿子郁大亚在苏门答腊
从1938年12月18日郁达夫带着和自己情感已濒临破裂的妻子王映霞和两人所生的大儿子郁飞从福州的马尾上船去新加坡,到1945年8月29日晚郁达夫失踪被害,郁达夫在工作上担任《星洲日报》编辑和英政府情报部所刊发的《华侨周报》的主编以及战时新加坡文化界工作团主席和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主任等职务,在撤离新加坡到达苏门答腊后又被日本宪兵部拉去做翻译,还担任为掩护进步文化人进行秘密活动而开设的酒厂的“老板”;在个人生活上,他于1940年与王映霞正式解除夫妻关系,之后又与一位叫李筱英的离婚女子有过一段感情,到1943年9月,他又以“赵豫记酒厂”老板“赵廉”的身份娶了一位华裔的当地女子“惹”为妻,郁达夫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叫何丽有,1944年夏天,何丽有生下一个男孩,取名郁大亚,而在1945年8月30日郁达夫失踪一夜之后的第二天早上,他的这位第三任妻子又给他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郁达夫最小的孩子郁美兰。
郁达夫三任妻子何丽有和小女儿郁美兰
郁达夫在新加坡和印尼的这七年间,和胡愈之几乎朝夕相处,而在郁达夫失踪后,胡愈之为寻找郁达夫的下落也竭尽了全力,直到1948年经香港回到华北解放区,他都没有放弃寻找郁达夫的努力。
胡愈之回国后,于1949年6月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署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中年胡愈之
1954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胡愈之随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尼,胡愈之不忘老友郁达夫,委托团长郑振铎帮助寻找失踪多年的革命烈士郁达夫的遗孤,终于找到郁美兰和她的哥哥郁大亚,1960年,经组织安排,郁达夫的最小的一双儿女回到祖国。
江苏省原侨联副主席、郁达夫小女儿郁美兰
回国后,15岁的郁美兰先到厦门集美侨校学习,一个月后到北京,后入北京石油学院仪表自动化专业学习,在北京时她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胡序建相识,后两人结成夫妻,而胡序建正是胡愈之五弟胡学恕的次子,也就是说,胡愈之与郁达夫也成了关系较近的亲人。
胡愈之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集记者、编辑、作家、翻译家、出版家于一身,学识渊博,不但是新闻出版界少有的全才,还是在多方面具有卓著成就的革命学者,他1933年就秘密成为中共党员,一生经历传奇,胡愈之于1986年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9岁,他的一生,公德私德堪称楷模。
老年胡愈之
胡愈之1896年出生于浙江上虞丰惠镇,他是家中的长子,在他从家乡出来至杭州、上海、巴黎求学,以及后来回国从事新文化、抗日救亡及革命活动的几十年里,他始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带领着自己的家人走向人生的大道。
比胡愈之小四岁的弟弟胡仲持,也是民国著名的编辑和翻译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在《新闻报》、《商报》及菲律宾的《华侨商报》、新加坡的《新国民报》等报纸担任记者、编辑和通讯员。
大革命时期,他在胡愈之的倡导下,曾编《上虞声》周刊,后又任《申报》电讯编辑和国际版主笔。抗战后,胡仲持与梅益、王任叔等合办《译报》、《译报周刊》等,翻译出版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重要文献。其后又与胡愈之翻译出版斯诺的《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还和胡愈之、郑振铎首次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1940年后胡仲持一直在香港、广州等地继续从事进步新闻出版事业。1949年1月到北平,之后随军南下参加接管上海新闻单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日报》编委、《人民日报》国际资料部主任,中联部亚非研究所研究员等职。胡仲持和胡愈之后被尊为“新闻界的双壁,出版业的双塔”。
胡仲持(1900-1968)
胡仲持长子胡序介,曾在家乡上虞白马湖著名的春晖中学和香港进步学校求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1948年,他追随伯父胡愈之参加革命工作。全国解放后在国家出版总署担任秘书,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胡序介于1955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无线电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系常务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胡序介(第一排左二)与无线电专业师生合影(1975)
今天的浙江省省一级特色示范高中、浙江春晖中学,是一座有百年校史的名校,这所1908年由上虞富商陈春澜捐资办小学,上虞人王佐和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经亨颐(廖承志岳父)续办的中学的名校里曾有许多名师,也走出了许多著名的校友。他们中有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丰子恺、胡愈之和著名导演谢晋等。
当然还有胡愈之的三个侄女、也就是胡仲持的三个女儿胡序同、胡德华(序昭)、胡令升。
今日春晖中学校门
胡序同出生于1923年,因为胡愈之本人没有儿女,所以对胡序同和自己兄弟的子女都视如己出,他多次对胡序同说:你这个名字还有一层意思,是男女相同。胡序同没有辜负伯父的希望,在伯父和父亲积极进行左翼文化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她耳濡目染,在20岁时便投身新四军,成了一位真正的巾帼女英雄。解放后,胡序同随部队回到上海,随即转业到华东局工业部,之后又去接管上海同济大学高等工业学校,此后30多年,她一直从事工业技术教育工作,1983年,胡序同从南京工程学院的领导岗位上离休。
胡序同
胡仲持的二女儿胡德华,1925年12月出生,1941年在南方中学由胡序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由组织安排到华中局印钞厂工作。1943年撤回上海参加地下党工作。1947年在地下党创办的《新少年报》任主编,解放后历任华东团委少年部副部长兼《青少年报》社社长、《中国少年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少年出版社负责人。“文革”后历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等职。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工作时,主持编辑出版了深受青少年喜爱的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胡德华于2009年11月去世,享年84岁。
胡德华
同样毕业于春晖中学的胡仲持三女儿胡令升(序高),也曾跟随姐姐胡德华在新四军工作,后受组织派遣回上海从事地下工作,解放后,胡令升任《工人日报》编辑,胡令升先生是后在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任职的曹奇峰,她们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曹佐雅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在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中文和中国文学,小女儿随母亲姓,是财新传媒创办人,名叫胡舒立。
胡舒立
胡愈之有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叫罗雅琴,后胡愈之在新加坡与著名女报人、妇女解放和妇女救国会的领袖人物沈兹九结为伴侣,两人志同道合,并肩战斗,抗战胜利后,一起创办南洋出版社,出版《风下》周刊和《新妇女》月刊,宣传进步思想。1948年,沈兹九回到祖国,从东北解放区转入河北平山西柏坡,参加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沈兹九历任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宣传教育部长兼《新中国妇女》月刊总编辑,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1989年沈兹九在北京去世,享年91岁。
沈兹九
值得一提的是,沈兹九的弟弟沈西苓是中国早期著名的电影导演,曾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等影片,让沈西苓永载中国电影史册的作品是拍摄于1937年,由赵丹、白杨主演的《十字街头》,影片中由关露作词、贺绿汀作曲的主题曲《春天里》也传唱至今,成为中国经典歌曲。沈西苓英年早逝,于1940年去世,终年36岁。
沈西苓(左)与《十字街头》主演赵丹(右)、白杨合影
除了与郁达夫家庭有关联,胡愈之还和同为浙江上虞老乡的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夏丏尊有亲戚关系。
郁达夫的小女婿、郁美兰的丈夫胡序建,曾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他是胡愈之五弟胡学恕的次子。胡愈之还有两个弟弟,即二弟胡伯恳和四弟胡学惠,胡学惠的儿子叫胡序威,胡序威太太叫黄亦春,他岳母是叫夏觉夫,是夏丏尊的亲侄女。
胡序威在一篇题为《胡愈之与春晖》的纪念文章中曾写道“通过我们俩的结合(胡序威与黄亦春1957年结婚)竟使胡家与夏、叶两家也联上了亲,对此大爹(胡愈之)感到十分高兴—”这里的叶家是叶圣陶家,因为夏丏尊女儿夏满子嫁给了叶圣陶的大儿子叶至善,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夏丏尊和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也是亲家。(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尔容投稿,不代表胡巴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u85.com/11566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xx@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